央行持续整治拒收现金行为
日前,央行公布三季度对13家拒收现金的单位及相关责任人作出经济处罚。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年内央行对拒收现金单位累计处罚已超百万元。央行表示,现金是我国境内最基础的支付手段,整治拒收现金工作是央行金融为民的基础工程。央行亦多次强调,未来数字人民币与现金将长期并存。
据央行最新披露,三季度依法对13家拒收现金的单位及相关责任人作出经济处罚,处罚金额从1000元至50万元不等。被处罚的单位包括交通、水电等公共服务机构以及大型商超、景区、停车场、保险公司等。
数字人民币的发行规模会有多大?
经过数年努力,我国数字人民币试点已经形成“10+1”格局,包括10个试点地区及北京冬奥会场景。截至今年10月8日,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350万个,累计开立个人钱包1.23亿个,交易金额约560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我们始终强调,央行数字货币的使用和推广应遵循市场化的原则。也就是说老百姓需要兑换多少,我们就发行多少。”
数字人民币与实物人民币并行发行,会不会造成货币超发
首先,数字人民币采取双层运营体系,由人民银行实施中心化管理。易纲表示,消费者使用数字人民币时所接触的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只是“中介”,为公众进行数字人民币兑换并提供支付服务。人民银行在数字人民币投放过程中仍处于中心地位,保证对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可以避免出现指定运营机构“货币超发”问题。
同时,数字人民币主要定位于现金类支付凭证(M0),不计付利息,老百姓自然不会把大量存款兑换为数字人民币,也不会引发金融脱媒,降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此外,设置数字钱包余额上限、交易金额上限等举措,能有效降低挤兑等风险。
人民币现金还会存在多久?
有人认为,随着数字人民币的普惠性和可得性不断提升,会逐渐替代现金。人民币现金是否会退出人们的生活?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区域发展差异大,这些因素以及居民的支付习惯决定了在可预见的将来,现金仍将长期存在。”易纲明确表示,只要存在对现金的需求,人民银行就不会停止现金供应或以行政命令对其进行替换。
当前,老年人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数字鸿沟”窘境不可忽视,相当一部分老年人难以享受数字人民币的高效便捷。与此同时,在一些相对偏远或贫困地区,电子支付机具的布设也很难达到全覆盖。因此,不少人对使用人民币现金仍有需求,应该尊重他们的支付选择。可见,实物人民币具有其他支付手段不可替代的特性,实物人民币将与数字人民币长期并存。
说明,文章数据引用权威财经媒体,比如东方财富网,新浪财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