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8月31日,沪深两市4455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1半年度财务报告。随着中国企业走出疫情影响,加上减税降费、减免租金、金融支持等政策措施的实施,以及资本市场改革开放举措不断落地,一大批A股上市公司群体展现出强劲的反弹实力。
三省一市交成绩单
经济增长离不开这些优质企业,上市企业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当地产业结构的特点。 从全国各行业的业绩表现来看,金融、建筑和化石能源依然是营收大户,行业总营收均超3万亿;金融、化石能源、基础化工和医药生物上半年净利润较高;营收净利率方面,金融、食品饮料、建材、医药生物和基础化工行业相对较高,超过10%。
这一规律,长三角的上市企业的业绩也有所体现。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572家浙江A股上市公司中,有539家实现盈利,占比约94%。上半年江苏532家A股上市公司中,有484家实现正收益,占比约为91%。
从行业分布来看,浙股净利润前十中有5家化工,分别是荣盛石化、桐昆股份、华峰化学、中国巨石、浙江龙盛,3家银行,电子和生物医药各占1席。其中,宁波银行、浙商银行净利润稳居第一第二,与去年同期排名保持不变。
浙江省作为近些年崛起的化工大省,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和细分的竞争方向。全省56家A股化工企业中,54家实现了盈利。
江苏的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前十中有2家银行,2家生物医药,非银金融、食品饮料、房地产、机械设备、交通运输、钢铁各占一家。江苏银行是江苏A股公司中净利润最高的,也是唯一一家净利润突破百亿的公司,南京银行、华泰证券紧随其后,这三家均为南京的企业。净利润最高的非金融企业是洋河股份,前十接下来依次是新城控股、徐工机械、宁沪高速、药明康德、恒瑞医药和南钢股份。前十中,南京市占据了4家。
上海截止9月6日有368家A股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科技、金融、传统制造、大消费等领域。安徽目前A股上市公司数量为137家,121家实现了盈利,占比约为88.3%。安徽的海螺水泥、铜陵有色、马钢股份超过500亿元。被称作“泥中茅台”的海螺水泥仍是其中的“佼佼者”,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9.51亿元。
资本市场“安徽板块”不断发力,今年上半年新增8家,新增数量远超去年同期。形成“通过一批、待发一批、上市一批”的企业上市局面。
沪粤“近水楼台”
9月2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横空出世。以现有的新三板精选层为基础组建北京证券交易所,其市场定位为牢牢坚持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
证券交易所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起到重要的作用,既帮助企业筹集发展资金,也转换了经营机制。与北交所的明确定位一样,已发展多年的上交所和深交所两大交易所由于其历史也有各自较为鲜明的特点。 上交所服务的企业大体以央企国企为主,多为传统大型企业,而深交所,以服务中小型企业创业型企业为主,高科技企业偏多。
从A股上市公司排名靠前的省市看,除了上海和广东在各自的交易所“近水楼台”,其他几省市在两大交易所上市的数量相差不多。观察各省成绩单,粤、浙、苏三省呈现你追我赶态势,是妥妥的第一梯队的省份。
截止9月6日 九大省市A股上市公司数量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统计广东一直是拥有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第一大省。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GDP连续居全国之首,为数众多的上市公司功不可没,目前达到了736家,以一省之力占据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六分之一。广东省具有经济体量大的规模经济优势,同时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科技、金融、外贸等领域潜力巨大。
浙江的GDP名列第四,但作为民富大省,其上市公司数量高居第二,达到了573家,占比约全国八分之一。浙江省缔造了中国资本市场的诸多成就。2006年,浙江A股上市公司突破100家,2011年突破200家,2016年突破300家,次年突破400家,截至2020年10月突破500家。
除了民营资本的活跃,上市浙企的崛起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2017年,浙企加快上市步伐的同时,浙江省政府也推出对接资本市场的“凤凰计划”,加大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通过“雏鹰”企业成长、“雄鹰”企业壮大,实现更多企业成为了“金凤凰”。按全省90个县市区计算,浙江平均每个县上市公司超5家,杭州、宁波、绍兴、台州、嘉兴、湖州等市实现上市公司全覆盖。浙江省不少A股上市公司,都是制造业细分领域中的标杆企业。
江苏GDP多年来一直稳居第二位,作为发展相对均衡的省份,其上市公司数量534家,占全国总数约为12%。江苏省经济各项数据的区域分布常常呈现苏南、苏中和苏北递减状,上市公司活跃度也是如此, 苏南地区A股上市公司数量占全省80%左右,总市值上苏南五市占全省比重也超过85%。
北京拥有众多央企总部和文化传媒以及互联网公司总部,上市公司数量401家,占比约9.0%。上海占全国约8.2%。
放眼全国,排在第六的是山东,这与长期位居老三的GDP总量排位有所差距,但其上市公司力量也不容小觑。山东工农业都较为发达,上市公司数量250家,占比为5.6%。
而安徽作为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一员,上市公司总量在全国约占3.1%,这一比例与过去相比,呈上升趋势。
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上市公司占全国比重超三分之一。总体来看, 长三角的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较为突出。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A股公司为例,上海的95家企业中制造业为55家,占比为57.8%,信息技术20家,占比21%;浙江深交所A股上市企业中制造业为216家,占比为74.4%,信息技术21家,占比为7.2%;江苏制造业为212家,占比为79.1%;安徽制造业为49家,占比为67.1%。
“二八定律”依然生效
上市公司也是观察城市的新视角。截止到今年2月,内地A股上市公司数量前十的城市分别为北京(384)、上海(376)、深圳(352)、杭州(166)、苏州(149)、广州(120)、南京(95)、宁波(94)、无锡(92)和成都(88)。
数据一直在更新在增长,但京沪深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始终遥遥领先。随着双枪科技等4家公司同时上市,今年新挂牌的A股上市公司突破300家。
杭州、宁波两城上市公司数量占到浙江全省一半。宁波色母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成为宁波市第100家A股上市公司,继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苏州、广州之后,宁波成为第7个拥有超百家A股上市公司的城市。近6年,宁波企业上市步伐明显加快,上市公司数量翻了一番。尤其是2020年以来,A股市场上,月均新增上市公司1家以上。
目前,南京A股上市公司总数已达到100家。由此,南京也成为第八个A股公司数量达到三位数的城市,无锡、成都紧随其后。随着江南奕帆正式登陆资本市场,无锡A股上市公司达到97家。而截至9月2日,成都已有98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达1.39万亿元。
同时,部分地级市上市公司群体面临着相似的问题, 市值表现上的“二八”现象比较明显,即市值低于50亿元的小市值公司在地区所属上市公司中所占的比例较高。
这一分化规律也体现在全国范围的A股公司业绩上。从个股来看,全国上半年共有42家A股公司归母净利润突破100亿元,数量可观;上半年亏损超10亿元的上市公司合计21家,连续两年处于历史高位。可以看到,A股公司业绩两极分化明显,业绩分化反映了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特征。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上市公司集群往往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大企业总部在城市内部的分布既受城市发展的影响,又是重塑城市空间格局的重要力量。城市追求高质量发展,除了要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这些企业主体的高质量发展,也尤为重要。
说明,文章数据引用权威财经媒体,比如东方财富网,新浪财经等。